公司新闻

29
Jun
2015

《湖湘文库》如何“选”出702册?

来源:《出版人》杂志    作者:熊治祁

  《湖湘文库》的编撰出版被誉为“湖南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不朽盛事”。而选题是否得当,是有关丛书整体质量的关键性问题。

  702册、字数近4亿的《湖湘文库》(以下简称《文库》)从2006年8月正式启动,历时七年,至2013年7月全部完成,尽展三湘的人杰地灵与文化的源远流长。这部皇皇巨著的编撰出版,被誉为“湖南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不朽盛事”。

  《文库》分甲、乙两编。甲编442册为湖湘文献,为前人著述;乙编259册为湖湘研究,系今人撰编。另有《湖湘文库书目提要》1册。编纂这样一套大型丛书,选题是否得当,是有关丛书整体质量的关键性问题。编委会在拟定初步书目后,召开专家论证会反复研究,前后费时半年,才形成最终的选题计划。悉闻目前已有好几个省份正在筹备出版类似《文库》的大型丛书,特将《文库》编委会确定全部选题的一些思路和具体措施记述于此,或能作些许参考。

  慎待文献收录,体现文化精髓

  《文库》甲编收录1949年以前的湖湘文献。但古旧湖湘文献多达数万种,甲编能收入的数量有限,究竟哪些文献最能代表湖湘文化的精髓,这可是一个不能不慎重对待的问题。为此,编委会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其中主要的有旧湖南文献委员会拟定的《湖南丛书书目》、近人李祖荫编的《四库全书中之湖南先贤著作》、1981年湖南省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编的《湖南部分著作家及著述选录》、《湖南省志•著述志》等。

  应该说,这些资料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不足之处也甚多。编委会在梳理这些资料后,总结其主要不足之处是:《湖南丛书》过分注重清代诗文别集的收录,同时漏收了晚清湘人如谭嗣同、唐才常、陈天华等人的著作;除《著述志》以外,其他资料均未列入古代寓湘人物著述和湖南地方志书目。这说明《湖南丛书》及后来的古籍整理对此未予重视;《湖南丛书》未列民国文献书目,1981年的资料和《著述志》虽收录民国文献,但遗漏了一些重要著作;《著述志》收入的书目最多,但先秦至清的湖南文献也仅收入1/10左右,且遗漏了一些极重要的文献,如《湖南文征》、《沅湘耆旧集》等。

  编委会认为,资料中所缺失的有关书目,《文库》无疑应列入选题,此外还需补充三方面的内容。其一,古代流寓湖南的屈原、贾谊、杜甫、刘禹锡、柳宗元等在湖南的经历及创作的诗文,对湖湘的人文精神、文化流传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二,湖南地方志多达460余种,保存了丰富的史料和地方文献,是研究湖湘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其中不少志书出于陶汝鼐、郭嵩焘、王运、李元度等名家之手,历来被视为地方志的范本。其三,民国时期,湘籍著名学者如杨树达、黎锦熙、李剑农、金岳霖、周谷城、李达、翦伯赞、吕振羽等撰写了大量极富学术文化价值的著作。

  补充这三方面的内容后,编委会又多次讨论并征求专家意见。编委会一位成员建议,要全面反映1949年以前的湖湘文化,甲编还应收入湖南出土文献。其理由是:湖南的出土文献如马王堆汉墓帛书、里耶秦简、长沙楚简、吴简是全国唯一出土的珍贵文献,从中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文化在湖南传播、发展的某些痕迹。一位专家则认为,湖南在晚清及民国时期,是办报刊较有影响的省份之一。江标、唐才常、熊希龄、毛泽东、何叔衡、李达、黎澍等都在湖南或督办、或主编过报纸杂志。民国时期的湖南官方报刊,对于了解民国湖南政治、经济、文化等亦有其他资料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还应补入晚清及民国的湖南报刊杂志。

  编委会采纳了这些建议。接下来的工作便是选定有关的具体书目,这是一个繁难、复杂且极费时间的过程。编委会就湖南先秦至清的一般文献、湖南出土文献、寓湘人物著作、湖南地方志、民国湖南文献、晚清及民国湖南报刊等分别邀请有关专家讨论。据笔者记事本记载,仅民国文献的讨论会就举行过5次。

  除上述情况外,《文库》甲编选题的确定还有另外一些情况,也颇费踌躇。以下略述两例,以见一斑。

  湘籍著名人物王船山、曾国藩、左宗棠、魏源、黄兴、蔡锷等均已整理出版过全集,《文库》是否全部收入,如收入,是否作修订。讨论过程中,有人主张王、曾、左、魏全集既已出版,《文库》可只收其诗文集,全集册数太多,修订工作麻烦。但另一种意见认为,这些人物在湖南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绝对应收入其全集,并作修订。修订不但可改正原集的某些错误,还可补充若干新发现的佚作。编委会最终接受了后一种意见。经过修订后的这些全集,也的确更为完备。

  湖南还有一些人物,如王先谦、王运、杨树达等,皆是著作等身的名家,《文库》难以容纳其全集,只宜选收其主要著作。但选收哪几种,编委会内部意见极不一致,邀请专家论证也见解有异。如杨树达的著作,现收入《文库》的6种,就是几经调整才最后确定的。

  全面叙评历史,人物设定层次

  《文库》乙编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研究湖湘历史、人物、文化现象和风物。究竟应以何种选题形式、确定多少选题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工作难度较甲编更甚。

  历史类的选题,编委会认为,反映湖南历史整体面貌的通史性著作当然不可少。但仅有通史显然不够,湖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史,在不少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此外,湖南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值得大书特书且深入研究,通史难以细述详评,因此还应该组织若干专题史、学科史。

  湖南人民社曾出版过《湖南通史》,编委会决定请作者修改后收入《文库》。之后,从普及湖南历史知识的角度考虑,又列入了两种具有某些通史性质,且内容较为通俗的选题,即《湖南通鉴》和《湖南历史图典》。

  专题史、学科史的选题,编委会最初提出了20多种。再三征求专家和有关部门意见,或曰应予添补,或曰似宜删减,理由均很充足,讨论会开了4次才基本统一意见。选题确定以后,困难还在后面。乙编不像甲编,只要确定入选书目,即有现成的文献可以整理,乙编的选题大多数还得寻访作者组稿。在繁难的组稿过程中,发现有的专题史、学科史根本无法找到合适的作者,或者说没有人愿意承担有关选题。这多半是因为这些选题撰写难度较大,资料难觅甚或缺乏。编委会从实际出发,舍弃了少数专题史。不过组稿过程也另有收获,如《湖南城市史》、《湘学史》原未考虑,而是获悉有关专家正在准备撰写才列入选题的。

  关于湖南历史的通史、专题史,《文库》总计出版了近30种图书,其中4种系修订重版,其余均为填补空白的新作。这些著作,虽有某些不足,但从整体上看,全面地叙述、评说了湖南历史的各个方面,大多数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

  人物方面的选题,编委会的做法是首先将湖南人物分为若干层次:第一层次,宋至近代对湖南历史和文化有重大影响的人物;第二层次,在某一方面对湖南历史或文化有显著影响的人物;第三层次,湖南近现代各种文化学科的人物群体;第四层次,湖南历史上某一方面有一定影响的人物群体和文化世家。根据各层次的具体情况,编委会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选题。以下仅以第一层次、第三层次为例稍作说明。

  第一层次的人物定为周敦颐、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黄兴、谭嗣同8人。编委会最先考虑为每人收入若干种研究资料,即将每人的传记、年谱、师友记等各一种合为一册收入《文库》。但经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这类图书已出版不少。如曾国藩有传4种、评传3种、大传、本传各1种、年谱3种;左宗棠有传3种、评传4种、全传、略传各1种、年谱4种。若从中选择传记、年谱,争议颇多;若另行撰写,难出新意。几经讨论,编委会有人认为,这些人物的研究资料,除图书以外,还有大量的论文,为以后的研究者着想,可否约请有关专家编写《×××研究著作述要》,这样既可反映研究这些人物的全貌,又可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极大的方便。编委会征求专家意见,一致认为这个设想很好。8本书出版以后,学术界普遍反映这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又如第三部分,主要是介绍湘籍近现代各文化领域的代表人物。湖南近现代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名人,涉及的领域极广。若为每人撰写一部传记或评传,选题数量太多,且不能突出所涉领域之广,体现各领域的整体成就。再三研究之后,编委会将《湘籍近现代文化名人》分设为文学家卷、史学家卷、哲学家卷、戏剧家卷、语言文字学家卷、翻译家卷、音乐家卷和美术家卷。仅从书名来看,也显示出湖南近现代文化名人的强大阵容。

  为了保证这8册图书的整体质量,编委会还专门就篇幅、内容结构、前言、人物遴选原则、注释方法等提出了具体的写作要求。如内容结构要求每册有一篇约2至3万字的“概述”,对本文化领域的群体进行综合性介绍和论述,并尽可能从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等大文化的背景阐述该人物群体产生的原因,评述其总体学术文化成就及其影响等。当然,这种要求不是死板的,作者可以灵活掌握。

  反映特色文化,辑存丰富史料

  关于文化现象和风物类的选题,编委会提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原则,即这类选题应反映湖南独有的或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和风物。基于这种认识,如龙舟和龙舟竞赛、春节等节日的习俗等,全国很多地方都极为相似,《文库》便没有列入专门的选题。而像湖南马王堆汉墓、江永女书、湘菜、古村镇等等,则《文库》不可或缺。

  这类选题的确定也不是没有曲折。湖南某些比较独特的文化现象,如富有神秘色彩的巫傩文化、梅山文化等,的确值得研究,编委会也一度列入出书计划。但后来了解到这些文化现象的研究还正在深入之中,文化学术界争论颇多,因此删去了这类选题。讨论中还曾有人建议列入“南岳文化”、“洞庭湖水文化”等选题,但这种从泛文化角度来叙述某一区域文化的著作,具体内容很难掌握。为慎重起见,编委会决定不予考虑。

  文化现象和风物类的选题多达80余种,成书后虽其中部分作品的理论研究深度不够(这也是目前此类图书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湖湘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丰富多彩,希望这些图书能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和深入研究湖湘文化。

  此外,乙编还有湖湘文化综合研究和湖湘文化工具书、资料汇编两类。

  设计湖湘文化综合研究,主要是为了全面系统地解读、总结湖湘文化。这类选题不必太多,但必须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应该全面描述湖湘历代的学术文化成就,宏观地论述湖湘文化的实质、特征,并探讨丰富和发展湖湘文化的新思路。为此,编委会列入了《湖湘学案》、《湖湘文化述要》等选题。这些选题在乙编中所占份量虽然较少,但成书以后,却在较大程度上起到了前述所应有的作用,并被学界认为是《文库》不可缺少的内容。

  有关湖湘文化的工具书,编委会在确定《文库》必须收入后,即将已经出版的《湖南历代人名辞典》、《湖湘文化辞典》、《湖南古今地名辞典》、《湖南名胜辞典》全部找来。经初步审读,发现这些辞典撰写时间均在十几年以上,内容上多需增补。联系原作者后,与之一道商定了详细的修订方案。由于工作量大,修订很费时日。如《湖南历代人名辞典》,修订工作从2008年开始,至2012年才基本完成。原版约120万字,修订后订正了原版的不少错讹,扩充为180万字。遗憾的是《湖南古今地名辞典》,由于地名图书的出版有一些特殊规定,当年的主要作者又多已不在,最终未能修订收入《文库》。工具书性质的选题还有《湘人著述表》、《湖南古旧地方文献书目》等,为了解湖湘1949年以前的著述情况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信息。

  资料汇编的选题,编委会的考虑是,乙编中的前几类选题,主要是评介湖湘文化,富有较强或一定程度的学术性。而有关湖南历史、人物、文化现象、风物浩如烟海的资料,以原始的面貌具体展现了湖湘文化的方方面面。汇编各种资料,应该是《文库》一项较重要的工作。设计这类选题时,充分吸收了以前的成果,但大部分选题是编委会在讨论中提出并确定的。

  前已出版,编委会又决定收入《文库》的资料汇编中,有一套篇幅浩大的丛书,即湖南戏曲音乐、曲艺音乐、民间歌曲、民族民间器乐曲、民族民间舞蹈、歌谣、谚语、民间故事八大集成,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部组织各省文化厅、文联汇编的非物质文化资料,极具文献价值。湖南这八大集成总计约1500万字,编委会在《文库》书目中分列为29册,约请省文化厅、省文联共同商讨修订原则,修订和编辑工作历时4年。

  编委会在设计资料汇编的选题时,还特别注重以前所忽略或未及汇编的有关资料,如《湖南新文化运动史料》、《湖南老区革命文化史料》等。资料汇编总计40多种,将近100册,辑存了极为丰富的史料和文化资料,其中不少是首次公开出版。一些资料如果现在不辑存,将来可能找不到合适的编者(如《湖南地方戏剧目提要》),还有一些资料则可能难以保存或亡佚(如《湖南会馆史料九种》、《湖南近现代名校史料》)。仅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项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