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资讯

01
Jul
2015

湖南美术出版社湘美版美术教材“十年磨一剑”

来源:《出版人》杂志(节选)    作者:

  2000年教育改革初始,湖南美术社启动了《美术》实验教科书的研发。从实验教科书的成功到新版美术教材的尘埃落定,历经十余年的探索,精益求精的湘版美术教材获得了全国市场27%的高占有率,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广的三套美术教材之一。

  从“实验”到“修订”

  2011年,教育部全面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修订工作后,湖南美术社攻坚克难,其《美术》教科书所有册次已顺利通过教育部审定。目前,其新版美术教材已从起始年级开始投入市场,逐步取代原来的实验教科书。

  《美术》实验教科书酝酿初期,各路专家云集,研讨会接连不断,学科知识的更新、行业技能的变化使湖南美术出版社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凭借对教育改革核心内涵的理解和十余年的编辑经验,湖南美术出版社做到以钻研新课程标准所建立的美术教育观去诠释教材中的课程,用准确的视觉语言来描述、呈现教科书的内容。同时还以一线教师为主体,联络教育专家,共同探讨实验心得,创办了《实验对话》丛刊,配合教育改革与湘版教科书的推广与宣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第一版《美术》实验教科书顺利通过了国家审定,被评为国家A类1级教科书,在业内获取了至关重要的先机,也为日后在全国市场的不断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历11年的教学实验后,国家颁布了新的课标,教科书修订的靴子终于落地,湖南美术出版社的工作重心也随之转移。修订教材中的总体设计与12册小学教材的总体把握,成为主要工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将新、老课程标准认真研读对比,做好教材修订的前期功课。当素质教育与学科知识的关联清晰了,知识、教育、文化三大概念的位置明确后,新课程标准才能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教科书的课程中。教材内容的选择、呈现的方式也都是耗时的活儿,学术上的严谨性、表述上的精确度都要求精益求精,每节课要理、每个字要抠、每张图要调,这种称之为“打磨”的工作是教材编辑必须忍受的艰辛,也能体现编辑二次创作的成果。教材的质量是衡量工作的准则,竭尽全力是立于湖南美术出版社编者们心中的标杆。

  专业和教育平衡

  湘美版美术教材的编写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重专业知识阶段、试验阶段(弱化专业成分)、修订阶段(专业和教育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教材编写一直致力于美术学科知识和能力素质两个方面因素的思考、总结和改进。经过长期探索,终于在新版的美术教材内容编写中,基本实现了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因素的平衡。

  从内容上看,新版教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信息量更大,解析教材体例更完善,更为饱满地体现了教学目标。其内容不仅包括美术学科基础的知识点,还包括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训练和活动,且设置更为多样、生动。不过,遗憾的是,美术教材的编写限于版面因素,诸多知识点只能以点带面,更多的内容则是以“潜台词”的方式出现的,包括利用导语、图片来扩充教材的知识容量,以及栏目的设置和活动的链接充实教材的内涵。

  从形象上而言,教材编写譬如“编码”,教师备课譬如“解码”,二者都需要深谙美术课程标准。还有一个更贴切的说法,美术教材提供“食材原料”,美术教师充当“厨师”进行加工,才能做出美味的视觉珍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旧教材观的分水岭。

  构建能力习得模式

  教材教辅在功能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同时,曾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对教育目标的追求,使教育游离于社会实际生活之外。从现代的教育视角出发,在对传统的教材教辅进行反思与批判的同时,更应关注美术教材教辅多元视角的研究与探讨。

  在《美术基础训练》教辅编写过程中,湖南美术出版社的编辑专家们认识到构建审美能力习得模式的意义与价值,并经由一线教师实践检验,效果很好。具体而言,“知识+情境+实践+拓展=能力习得”,即教材教辅的编写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环节——知识、情境、实践、拓展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在“能力习得模式”构建中,知识是切入点,情境是“孵化机”,实践步骤是“寻宝图”,拓展是前面三者的深化,最后通过不同年级教辅丰富实用的教学案例,获得审美心理的能力结构。需要指出的是,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编者需注意细心呵护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精神,保证他们对教材自主学习、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

  湘美版《美术基础训练》教辅配合教材的开发,共9个年级18册,前后邀请了近百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美术教师,编写了一年多时间。编写初期进度缓慢,颇费时力,在摸索出“美术能力习得模式”后,老师们“做课”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在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上,对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的关注与培养,势必会促成一种终身受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