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龚曙光
“这是一个人类出版丰硕而交替的时代。纸介质与屏介质在竞争中共生并行,共同记载人类的文明和文化,上海书展为我们提供了探究这种新的传播格局的可能性。”8月10日,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龚曙光在京接受了《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的专访。
“从自发萌生到自发推动,从区域性到成为全国性,从满足交易需求到行业推广并行,上海书展在10年时间里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龚曙光表示,这也是湖南以最大规模参展的原因之一。
书展被赋予突围意义
作为湖南出版界的领军人物,龚曙光对书业展会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书展是人类创意产品中一种最好的集中交易形式。像法兰克福书展及国内的几大书展,都是在传播最经典、最创新的精神产品,对沟通出版者和消费者、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在出版业的发展历史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出版业来说,书展是政府推动、读者企盼的图书购销模式,对中国图书的改革开放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广大读者能够利用更少的时间、更便宜的价格买到自己心仪的图书提供了便利。龚曙光表示,一个真正成熟的行业,需要不同类型的展会以满足不同需求。以上海书展为代表的区域性展销会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图书展销会的形式和展会结构。
“在电商日益成为图书这一消费产品的重要渠道也必然会成为主渠道的今天,21世纪的书展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化操作,还承载着文化展示的功能,承载着人们对精神和追求梦想的责任。”龚曙光说,目前传统发行业在受到电商的挤压和削弱的形势下,展会采取集中时段、集中展示、集中销售来吸引读者,在电商时代就有了突围意义。
“不管未来电子商务多么发达,书展这种模式还会延续,在新的数字技术背景下,还会延续自己的历史,也应该成为读书人过节式的消费模式。”龚曙光说。
书展被寄予更多期待
“上海书展比任何书展都带有历史的陈香气味和书卷气息,充分展示了上海市民良好的读书习惯、文化素养及对知识的重视。”谈到上海及上海书展,龚曙光认为,作为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源地,上海更具备了现代出版业重镇的色彩,也更增加上海书展历史的厚重感。
“上海书展是直接让生产商和读者面对面,融出版物展销、信息交流、行业研讨和倡导阅读等为一体的文化节日。”这点让龚曙光十分看重。他表示,作为主宾省,一方面要把新近出版的好书展示给大家,另一方面还要挑选适合上海市民阅读口味、品种丰富的图书。“不管名家新作、新人新作,还是经典著名作家的作品全集,都是我们集团在最近一段时间内集聚的图书精品,相信能获得上海市民的关注和青睐。”龚曙光表示,看好“湘书”在上海的销售。
与此同时,龚曙光还认为,上海书展能真实地反映读者的需求,是一个很好的调研平台。书展通过销售来真正了解当下读者对图书的品种、装帧以及营销模式的选择,这能让管理者、编辑和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切身了解读者的需求,“这是上海书展的独特性”。
书展被授予更多角色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行业又在寻求新的突破。”龚曙光表示,作为一个真正面向消费者的书展,10年来,上海书展已通过成熟的商业操作模式,变成文化交流、传播的平台,在推动上海阅读风气的培养、文化品位的提升、城市文化涵养的充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既培育了上海市民在某一时间段集中选购全国优秀图书的习惯,也吸引了全国的出版参展商前来进行图书展示及销售,书展的规模、人数和规格在不断地提升,已成为书业同类展会的代表。”龚曙光说,尽管上海书展是一个以销售为主旨的展销会,但因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和上海市民良好阅读文化的传承,书展展示了一个现代城市对知识的渴望、依赖和尊重。
说起湖南、上海两地的出版业,龚曙光认为,“湘书”“沪书”各具特色,在业界分别占有自己的重要位置。“‘湘书’在题材领域的拓展、在面向世界、博取世界新知的胆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特色;‘沪书’在重视编辑技术、追求图书品位等方面值得湖南出版人尊重和学习。”龚曙光希望,湖南出版业能在展会上向全国的同行们学到更多东西。
“上海是中国最好的市场,我们期待面对最好的读者、最好的展销平台,去切身感受和探究传统出版业在信息时代的创新和生存之道,去感受纸介质与屏介质互动之态,为出版业在多介质传播时代下赢得更大繁荣而努力。”龚曙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