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媒体的融合,碰撞出的火花是围绕创意、传播影响力而来。龚曙光是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他领导的中南传媒是国内第一家全产业链整体上市的出版传媒企业,而中南传媒也是文博会上闪亮的“湘军”。巧合的是,龚曙光带领的《潇湘晨报》也创办了一项大展——长沙国际车展。既是同业者,又是参展商,他的视角可以客观地观察深圳文博会,理性地思考“文化+媒体”的内核。
晶报:您多次率领湖南传媒界来参加文博会,从观察者姿态来看,您认为媒体人来创办展会的契机是什么?
龚曙光:媒体人办展会是近20年左后的事情,中国的媒体发展到有较大影响力,有较强的经营能力,而媒体的跨界发展又受到一定限制时,媒体开始向其他产业拓展。会展是被拓展的行业中比较能够发挥媒体自身优势的典型代表。深圳报业集团10年前所开创的文博会,是媒体办展会中很有成果的一项拓展。
晶报:媒体人创办展会的思路是什么?
龚曙光:媒体办展会,目前有这样两个思路:一是由媒体发起,逐渐受到政府重视,成为政府所推广的展会之一,深圳文博会是代表;二是走专业化道路,在某一产业领域拿到资质,开创展会,起先是靠自身影响,后来走向专业化的服务,其中的典型就是《潇湘晨报》所创办的长沙国际车展。
晶报:其实在办展会中,媒体起初并不专业化。以非专业姿态跨界,媒体的优势何在?
龚曙光:优势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两个资源——媒体信誉和媒介平台自身。这都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来实现。
一方面来自政府的支持与推广。当某地的强势媒体向政府提出想要办某一类展会的时候,政府会给予一定的支持,也就是媒体用自己的影响力为政府背书。一个小的民营企业若是向政府提出办文博会,可能并不会获得支持,但若是由已经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来办,政府会认为,你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个事情你做得了,自然会支持。
另一方面,媒体用自己的信誉向参展商和观众背书。就拿文博会来讲,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是深圳本土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伴随了绝大部分深圳人的成长,与市民之间形成了信赖纽带。参展商愿意借助这样的平台,观众也充分支持这样的平台。
另外,媒体能够用最低的宣传成本、最大限度的资源优化整合,发挥媒体的作用。媒体自身就是传播平台与宣传手段。任何展会,都要通过媒体的平台来进行推广传播,而媒体办展会,宣传成本自然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媒介整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会得到充分发挥。
晶报:媒体人来创办展会或者做类似的文化产业,有什么短板?
龚曙光:劣势亦有两个:一是传媒人对于其他行业的专业化尊重往往不够。传媒人是杂家,对于每个行业都有所涉猎,都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却是有所知而不求甚解,这是一种职业化毛病,对于跨界后新行业的专业化规则有所漠视。传媒人跨界到其他行业,若想在专业性上有所建树,是有一定阻碍的。二是传媒人在做类似展会时,往往容易陷入将事情弄热闹,对于商业模式的打造往往有欠缺,容易导致市场化程度不高。因为它对于政府推动和媒体影响力有依赖,反而有些忽视了市场化的规律。
晶报:您对深圳文博会未来发展有什么建议?
龚曙光:首先,文博会拥有两个功能——展示功能和交易功能。展示功能在文博会的过去10年中充分体现,如何使其交易功能更加凸显,是文博会需要思考的话题。
其次,要明确文博会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无论是综合型还是专业型,都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文化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界定的范畴,所以文博会向哪个方向定位就是重中之重。例如,文博会向高新技术方向定位,将文化与高新技术结合作为展会核心,做出深圳特色,是最为值得尝试的发展方向。